杨忠岐,现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
2017年针对我国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刻不容缓》的提案,并获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关于“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的建议”复文(2018年7890号),为中国古树名木保护政策、组织、人才科技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1952年出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教授,。
长期从事森林保护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几十年来始终奋战在科学研究第一线,在该领域做出了国内外公认的成就。是我国在森林保护、特别是生物防治领域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
在研究方面攻克了10多种我国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重大林业病虫害的有效和无公害防治问题,包括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和红脂大小蠹,危害三北防护林的光肩星天牛、以及栗山天牛、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等,促进了国家林业和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美国、韩国、格鲁吉亚等国家邀请他协助解决本国重大林木病虫害防治问题。
获奖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主持人);国际林联科学成就奖(1995);作为主持人先后获国家林业局(1999)和北京市(2001)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排名第二)。
获首届“刘业经教授基金奖”、首届“蒲蛰龙优秀生物防治工作者奖”;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称号,是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发表科研论文142篇(其中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天敌新种256种。
现任国际林联东北亚森林保护学工作委员会主席,任第五、六届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为国家林业局高级专家组成员、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