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古树老矣,尚能寄乡愁否?

发布日期:2021-12-17 来源:古树名木导刊 2016年9月号总第8期

古树境遇不乐观

20163月,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了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地铁附近多棵古树因拆迁遭严重损毁事件。与此同时,河南省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5村民也因2014年初发生的古枣树林被毁久而未决事件将薛店镇政府告上法庭。

实际上,这样的事件并非个案,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浙江等很多地方都曾发生古枣树林、古核桃林、古梨园、古板栗林等成片被毁事件,其中很多是专门立过保护牌的。尽管从政府到民间保护古树的呼吁直没有停止,但当古树与城乡建设项目发生冲突时,选择伐树或移树依然是大多建设方的首选,为避让古树而改变规划往往成为新闻事件。

应该说,国家绿委近年出台的系列文件以及在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办中对违规移植大树古树实行一票否决的政策,让曾经一度猖獗的大树进城、盗挖古树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是随着国内文玩市场的火热,一些不法商贩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古树的枝枝叉叉,今天砍个枝子、明天锯一个瘤子,使得崖柏、古柏黄花梨、紫檀等珍贵古树面临着新的威胁。

以前,盗挖古树进城绿化因所需动用的资金量大,技术要求高,多是企业行为,参与的人少,而现在为做手串盗砍古树枝杈和树瘤的不法分子已是纷涌而至,让古树管理部门防不胜防。北京、海南等地方为保护特别珍贵的古树名木被盗都曾安装了监控,但都无济于事,不得不设专人守护。针对这一轮对古树破坏的治理将更加棘手,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山野乡村的古树,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理念改变最关键

古树是城市的历史,高楼大厦可以一二年建起来,但古树却是成百上千年长成的,它是历史的沉淀,是活的文物,失后不能复得,因此应倍加珍惜。我们的古树躲过了战乱天灾,却躲不过贪财逐利者的魔爪,躲不过当代一些人以建设为由的急功近利。

姚明在公益广告中呼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实际上,当前的古树保护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人们能把古树当老人一样敬重和爱护,拒绝买卖,各地城乡绿化拒绝用古树,市民拒绝收藏红木家具把玩手,不因一己之私导致古树衰亡,那我们的保护工作就会简单得多。只有理念改变了,行动才会真心围绕爱树护树出方案。

河南新郑之所以出现古枣树林被毁事件表面上看是因幼儿园建设用地与古枣树林冲突引起,实质上还是当地政府古树保护的理念跟不上。新郑市有那么多古枣树,说明这里适应枣树生长,有着深厚的枣树文化可挖掘,这样独特的资源是多少地方梦寐以求,他们却不知道珍惜,仅仅为了建幼儿园就毁了那么多树,实在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办公室高工汤珧华对该事件如此评论。

在她看来,新郑市完全可利用古枣树林做很多大文章,人家云南能推出古茶树上的普洱茶,新郑也可推出古枣树上的枣从长远看,经济上受益会更丰厚。

中原古道研究会副会长金鑫也认为,这件事充分暴露了当地政府对古树资源重视不够,领导理念没跟上时代发展,不能够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如能以古枣树为特色开发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无疑会更深远。

据汤珧华介绍,上海在建地铁2号线的时候,地铁口本来是开在静安公园的,但需要移栽静安公园的6株古树,经古树管理部门努力后地铁进行了改道,将出口改在南京西路,6株古树保住了,静安公园整个古树群的风貌得以维持。

尽管这一改动经济损失巨大,但改变规划避让古树是值得的,因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古树是维系乡愁的最好载体,一旦失去就是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件事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市对古树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各地在做规划时应首先把区域内的古文物、古树等考虑在内,以确保其生存空间为原则进行规划,以避免后期调整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法规护航切盼立

新郑市古枣树被毁事件发生于20141月,在未办理采伐证的情况下镇政府就组织人强挖了1870棵枣树,其中很多都是古枣树。事发后新郑市林业局仅对薛店镇政府作出补种滥伐株数5倍即9500株枣树的处理决定。

如果古枣树林被毁仅仅是这样的处罚力度,又怎能遏制伸向古树的魔爪。违法成本太低了,我们的古树怎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丛日晨说。他对这样的处理不敢苟同,认为如此草率处理会助长地方以建设为由破坏古树的行为。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国家大法来保护古树名木,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力支持,对古树保护工作来讲是个大的缺憾。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部门绿化处处长潘兵说。据他介绍,古树保护实行属地管理,现在全国有5个省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10个省颁布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且住建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都曾针对古树保护出台相关文件,但大家都期待从国家层面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这也是十三五期间他们努力要推动的工作。

技术精进是保障

除了理念、法规方面的问题外,技术同样是古树保护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断精进的技术是保护古树健康的福音。

北京名木成森古树名木养护工程公司总经理曹恒星告诉记者,如今他们承接的很多案例都是以前做过古树复壮但效果不好又出问题。初次复壮比较简单,症结找准了用心做就是。可若是曾做过复壮的,用水泥或发泡剂堵住的洞漏水了内部腐烂加重,就很麻烦。拆,担心树体的坚固性;不拆,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时候几轮专家论证下来都不敢轻易动。他说,这就像二手房装修一样,先得把之前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动作,很麻烦。太多时候,我们做古树工程都感觉如履薄冰,风险大、责任大,只能慎之又慎。

在第一轮古树修复中,一些做法已被证实是错误的。比如堵树洞,对这个问题的纠偏是从上海古树专家汤瑶华敲开树洞看疗效开始的,丛日晨也做过同样尝试,如今业内对树洞修补基本达成共识,以安全、不漏水、通风、阻止继续腐烂为原则。再比如,为保护古树砌石台或水泥台,看似在保护古树,实际上束缚了古树根系的自由生长。打开石台,我们常会看到一堆根系蜷缩其上,打开人为的禁锢,古树可算能长舒一口气了!曹恒星感慨。对于古树复壮,曹恒星一贯主张要多做地下工作,要细活慢做,分年度实施,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技术不成熟时宁愿放一放,也不要轻举妄动。

要尽快出台和完善技术标准,有了可参考的行业标准大家按着这个去做至少不会犯低级错误。黄三祥说。当前,上海、北京的地方标准已相对完善,从健康检测、日常养护到复壮都有章可循,也为其他地方的工作提供了参考。但植物地域性强,地域不同问题也不同,各地应抓紧制定自己的地方标准,这样针对性强,实施效果也更好。古树保护除了必要情况下实施的复壮工程,更重要的是日常维护,这要在细节上下工夫。如锯口要平改斜,让水流下去,再比如及时堵小洞促进愈合,要像呵护老人似的注重养护细节,而不至于发展到动大手术才行。丛日晨建言。

老当益壮寄乡愁

树老根弥坚,骄阳叶更荫,道不尽古树的挺拔傲天,铁骨铮铮;说不完古树的苍劲之美、传神之韵。古树与最严酷的命运抗争而至死不屈,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

在古树保护界,同样活跃着一批传承了古树神韵的老专家,比如已经80多岁的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的李玉和、河南省林业科学院的董云岚,他们不辞辛苦地战斗在古树保护的第一线,常常爬山涉水奔赴到古树救治现场献计献策。古树与保护古树的老人,古树与栖息在古树下乘凉的老人……类似的场景,总是让人感怀。

古树是诗意的栖居,是灵感的源泉,是文化的传承。当前,人们热议乡愁很大程度是基于无处寄托乡愁的慨叹。回到家乡,不见了村边的小河,不见了门前的那棵树,物是人非、再也回不去了的感觉带给人们无限惆怅。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树木总让我们怀想,更别说是陪伴了不止一代人两代人的古树,她把岁月沉淀下来的印记刻在了那一圈圈的年轮上。

保护古树,就是保护一个地方的历史,保护一个地方的风土,保护一个地方的文脉。常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保护好我们先人栽下的树,让我们的后辈能在树下乘凉,这样的传承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城乡建设为古树让道,不应该再是新闻,而应是各地规划的普遍原则。

(文章来源:《古树名木导刊》 2016年9月号总第8期,作者:骆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