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的文化内涵
略谈中国古树名木的文化内涵
张燕妙(中国林学会,北京 100091)
古树名木自古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形象地比喻它们为凝固的诗和活动的画; 它们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它们为大自然增色,而且记载着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递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和人间的沧桑,它们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一国的民族性格、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它们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一、古树名木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中指出: 古树名木,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 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史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纪念意义的树木。
我国的古树可追溯千年之久,就象在我们面前展开的一轴长长的历史画卷,它们以那特有的风姿,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其丰厚的内涵展示着古老璀璨的文化。每一株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因此,古树名木在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叫“帝王树”,它见证了北京的沧桑。它种植于辽代,据说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树高有30 多米,树干需7 个人拉起手来才能合抱。相传古时每一位帝王继位,此树即从根部生出一新干,久之与老干渐合。其实银杏树多有萌条,因此也称为“公孙树”。近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赞叹银杏树“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云去云来随落拓,当头几见月中天”。
北京城有许多四合院,院内植有古槐树,当炎炎的夏日来临时,大人、小孩在它浓绿的树荫下喝茶、聊天、下棋、讲故事,悠闲自得。每当春天槐花开时,一串串的白花为京城又添一景。
在我国古代,国槐是宫中必栽之树,所以,又有“宫槐”之称。
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即是古代移民的历史见证。明朝时期,山西连年丰收,衣食富足,人丁兴旺,朱元璋为了经济的复苏,加快恢复生产,医治连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创伤,作出了从山西向外移民开荒的决策,当时负责移民的官员就住在离大槐树不远的广济寺, 这次移民历时50年,成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这棵大槐树目睹了当时的移民情况,记载了历史的变迁。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从当时山西移民过去的人,就是现在每当人们一提起大槐树,就会想到山西的洪洞县。
相传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北京亲手种植了一棵枣树,其枝干都朝南倾斜,据说是表示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誓不休”,怀念南方故国的情怀。该树所结的大枣从不生虫,是为文天祥一身正气。这些虽属传闻,但却表现了人们对文天祥的敬慕之情。它可以说是一株体现文天祥浩然之气、具有民族气节的名树。
二、古树名木在园林、宗教和旅游业中的地位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一株树就是一处风景名胜,它们在园林、寺庙中以及在人们的旅游景点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惊叹的是造园者把树木花草搭配得是那样的让人赏心悦目,不管是雕梁画栋、还是情与景的相互交融、那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让人留连忘返。
苏州古典园林以数量之多、造诣之精而闻名于世。它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以亭台楼阁、曲池假山、树木花卉为主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成就。清代李果《墨庄记》中写道:“轩前嘉木苍郁,多叠石为小山,绝壁下为清池”。反映了当时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妙。清代扬州瘦西湖迤俪近十华里,被誉为“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树木花草点缀着园中的景致,使其更添几分妩媚。
在名刹古寺庙,僧人们植树护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庙宇周围才得以郁郁葱葱。松树多为高大乔木,树姿雄伟,枝叶繁茂,各具姿态,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天寒地冻,它都不畏惧。松树冬夏常青,四季不凋。当北方千里冰封,其它树木的叶子早已凋落时,唯有松树还是那么苍翠挺拔。
传说僧人也非常喜爱松树,以松为伴。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栽一松树。他常在松下习文诵经,对松树感情颇深,曾写诗曰:“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
戒台寺是座千年古刹,同时也是赏松的最好去处,清代诗人赵怀玉曾赋诗赞美戒台寺的古松:“潭柘以泉胜, 戒台以松名。遥看积翠影,已觉闻涛声。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戒台寺名树多,其中最令游人叹为观止的是抱塔松。据民间流传: 辽道宗咸壅年间,高僧法均率领他的弟子,对年久失修的戒台寺进行了整修,建成了规模宏大的戒台,使这座寺庙名声大振,玉皇大帝闻之也派神龙下凡,化做一棵青松,立在戒台门外天天听法,对法均无限敬重。法均圆寂后,埋葬他骨灰的灵塔就在青松附近,青松的枝干日益向灵塔倾斜。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电闪雷鸣,突然一个霹雳, 向灵塔袭来, 情急之中,青松猛然伸出“双臂”,紧紧抱住塔身,使塔安然无恙。
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更是旅游者的观赏珍品。象黄山的迎客松,它苍劲挺拔,俊俏多姿。伸出的两大侧枝,犹如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双臂,迎接八方来客到黄山游览观光。每当游客到此,都要在此纷纷拍照留念。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多次来中国,有五次到天坛去看古树,他在古树前感慨地说: 祁年殿、圜丘坛我们在美国照样子可以建造,可是古树就不行了,你有多少钱也是种不出来的。
三、努力加强古树名木知识的普及工作
古树名木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 但长期以来, 由于多种原因,古树名木遭受破坏的现象严重,数量急剧减少。古树名木的保存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历史。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在经济发展、科学发达、社会进步的今天, 人类更需要森林。保护好古树名木对于研究我国生物资源、气候、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气象学家通过对古树的研究,来探索这一地区的气候变迁历史,林业科学家对古树和古树群体的研究来考证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树木的生态习性、适应能力以及森林群落特征和自然演替规律。
如何将先人留给我们的“绿色财富”传给我们的子孙万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为保护好现存的古树名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努力,有的为古树名木办理证件,有的建立电子挡案,有的分等级挂牌等等,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历史,掌握更多的古树名木的知识,自觉地保护好这些绿色文物。
例如:北京市从1998 年开始着手建立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对每一棵古树所处的位置、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哪棵树出现不好的状况,专家马上就可查阅档案,进行诊治。在香山公园的古树平台上,5 900 棵古树均已被编号上网,随时可以查询每一棵树的位置、树龄、养护记录等信息, 此外, 他们还在每次换季时,工作人员还要为古树拍照存档,以备查用。
安徽省庐江县绿委、林业局对二级以上的古树名木进行了逐一考证,逐株检查,并登记建卡、编号、办证。从建立的档案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每株古树名木的生长地、树种、树龄、树高、胸径、树冠覆盖面积、生长状况及神话传说、趣闻轶事等详细资料。
天津市以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媒体的特殊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古树名木的认养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爱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认养古树名木的有关规定在报纸上公布后,立即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天津市以及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等许多单位和个人都纷纷进行认养,出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场面。文艺界不少明星也纷纷参与进来,著名小品演员郭达认养了一棵树龄为350年的油松,取名“怡闲”,他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有义务参与和支持国家的环保事业”。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我们坚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和绿化意识正在逐渐加强,我国的古树名木将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人与自然将更加长久地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