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2017年]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成立

发布日期:2020-04-07 来源:中国古树专家网

1.专家委员会

由北林名木成森古树名木保护研发中心、古树复壮专家网、中国生态修复联盟于2012年发起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会是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与保护领域专家与技术自发性促进组织,也是中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与保护领域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自发性促进组织。

主要成员(排名不分先后):李玉和、杨忠岐、盛炜彤、雷光春、孙保平、张志翔、沈应柏、王泽福、曹恒星、李晓亮、曹加凤、高占杰等等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及技术骨干组成。

委员会的宗旨是广泛团结从事中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与保护相关技术工作的同仁为提高我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与保护事业的技术水平做贡献。


2.专家团队主要成员

以下是专家团队主要成员详细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李玉和

李玉和,国标《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复壮技术规范》主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古树名木保护专家,长期从事一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为中国古树名木保护技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1937年7月31日,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学本科,1962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曾先后在林业部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工作,曾任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所风景园林所副所长,院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古树名木学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十多年来,主要从事园林树木栽培、城市土壤及肥料、植物环境、古树生态理论和古树复壮试验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及环境规划研究”,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棒状被膜长效树肥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内园林树木及地被植物的研究及示范试验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几种行道树肥料的研制及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此外,从事城市园林、风景区、旅游区等规划设计和绿化工程等工作。主要论文有9篇。退休后,从事古树复壮研究试验,担任园林绿化工程和古树名木专家、顾问、讲学、学术研讨、课题评审、管理标准ISO质量和环境认证等工作。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杨忠岐

杨忠岐

杨忠岐,现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

2017年针对我国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刻不容缓》的提案,并获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关于“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的建议”复文(2018年7890号),为中国古树名木保护政策、组织、人才科技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1952年出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教授,。

长期从事森林保护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几十年来始终奋战在科学研究第一线,在该领域做出了国内外公认的成就。是我国在森林保护、特别是生物防治领域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

在研究方面攻克了10多种我国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重大林业病虫害的有效和无公害防治问题,包括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和红脂大小蠹,危害三北防护林的光肩星天牛、以及栗山天牛、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等,促进了国家林业和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美国、韩国、格鲁吉亚等国家邀请他协助解决本国重大林木病虫害防治问题。

获奖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主持人);国际林联科学成就奖(1995);作为主持人先后获国家林业局(1999)和北京市(2001)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排名第二)。

获首届“刘业经教授基金奖”、首届“蒲蛰龙优秀生物防治工作者奖”;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称号,是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发表科研论文142篇(其中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天敌新种256种。

现任国际林联东北亚森林保护学工作委员会主席,任第五、六届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为国家林业局高级专家组成员、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盛炜彤

盛炜彤

盛炜彤,男,汉族,森林培育学家,杉木栽培专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曾任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副所长;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院刊《林业科学研究》主编,中国林学会刊物《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兼职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常委,国家林业局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4年任国务院参事,1990年被评为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对林型、森林采伐更新、次生林抚育改造等进行过系统调查研究;努力开拓人工林的研究与实践,在人工林立地分类、评价与适地适树、杉木人工林栽培模式、人工林地力衰退与防治技术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雷光春

雷光春

男,1960年生,现任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国家林业局湿地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组中方专家、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网络专家组副组长、《湿地科学》副主编等职。

1982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特用经济林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5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1997毕业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态学专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曾任《湿地公约》秘书处亚太事务高级顾问(2003-2007),北京大学教授/博导(1997-2003),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长江项目主任(1999-2001),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海洋与湿地项目主任(2001-2002)。 

2009年12月7-8日,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举行湿地系统演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暨换届会议。雷光春教授被推选为新一届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张志翔

张志翔

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学校标本馆馆长兼理科基地主任。担任第五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等职务。

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主任,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野生植物研究室主任。

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植物学会理事,北京市农学会理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高等农林院校生命科学类系列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科技协会七届代表;中国留学基金会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植物分类与系统学、野生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孙保平

孙保平

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山西原平市人,中共党员。长期以来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程绿化、流域治理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7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历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兼任北京市政府、青海省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国家林业局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首都圈”防沙治沙专家组成员、中国荒漠化培训中心副主任、日本滑坡协会成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编委、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治沙与沙产业学会理事、中国水利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流域治理规划分会理事、全国普通林业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组组长等职。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沈应柏

沈应柏

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北京林学会会员 、中国林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杨树委员会委员、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骨干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Forestry in 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王泽福


男,博士,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文旅中国”专家。作为主要参与人或参与人,参与了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古树名木专家委员会的创建和推进,通过建立大的产业联盟平台形式,融合行业权威政、产、学、研、金优势资源,积极和创新地推进地方政府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组织资源参与过多项国家生态储备林、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经济建设项目的规划、申报、论证、融资和实施,助力过国家多个地级市生态经济的项目发展。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曹恒星


女,中国林学会古树名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绿化基金会古树保护专家,国内第一家古树名木保护平台北京名木成森品牌创始人。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武 杰

武杰

武杰,古树专家网仿真复原顶级工艺师,资深园林景观设计师,雕塑家,景区旅游区实力策划师与运营提升实力专家。

20多年来,武杰主导了全国数百家旅游景区、城市景观、生态园景观、温泉水文化园以及各类城市环境雕塑的规划设计与工程施工。

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包括:陕州民俗文化旅游丶红亭驿文化旅游、湖北利川森林公园、云南腾冲温泉度假村、拉萨创意文化产业园、洛阳十方莲池禅文化旅游、中影集团洛阳影视城策划、江苏邳州银杏博览园等。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李晓亮

李晓亮

李晓亮,北京林业大学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导师,古树保护研究员,古树保护技术讲师,古树保护项目运营一级咨询师,国际合同管理专家,中国第一位全面主持世界银行古树保护项目的年轻技术人才,从事古树复壮养护行业十余年、主导一百多项古树保护项目、多项古树工程资金申请、招标材料编撰。

现任北京古树名木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任、北林名木成森古树名木保护研发中心研究员、古树复壮专家网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古树复壮工程设计、技术方案编制、资金立项、合同管理、古树保护行业趋势分析。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曹加风

曹加风

曹加凤:北京林业大学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导师,古树保护研究员,古树保护精品工程项目总监;古树保护施工项目高级工程师,从事古树复壮养护行业十余年,主导一百余项古树保护项目的施工和验收,拥有行业若干个新型技术发明专利。

现任北京名木成森古树名木养护工程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北林名木成森古树名木保护研发中心研究员、古树复壮专家网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古树复壮工程技术开发、项目评估、风险评估检测等。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


高 杰

高杰

高杰,男,古树复壮技术研究员。

现任北京名木成森古树名木养护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从事古树复壮养护工作10余年,全程主持全国80多项古树名木复壮养护工程的设计、施工。

重点工程包括河北柏林禅寺古树保护工程、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古树复壮与养护工程、北京日坛公园古树复壮与养护工程、金融街古树复壮与养护工程等。

2015年兼任北京名木成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任,成功举办数场讲座、论坛。

2017年起,成为“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委员会”首批发起专家之公益人士,同时担负起推动中国古树名木保护进步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