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树名木保护系列丛书
中国古树名木保护系列丛书
(项目策划案)
项目名称:中国古树名木保护系列丛书
项目支持: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出版规划)
项目资金:国家出版基金(1000万)
项目周期:3-4年
项目背景
古树名木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历史景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
首先,古树名木见证了历史。中国古树名木不仅地理分布广泛,而且历史悠久。古树承载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史的象征。很多古树都与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例如位于陕西黄陵县的轩辕黄帝柏,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霜,至今枝繁叶茂,是我国的柏树之王,见证了轩辕皇帝号召人们植树造林,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北京京山公园的古槐树,是皇帝崇祯自缢处,后来被人们称为“罪槐”;北京颐和园东宫门的两排古柏在靠近建筑物的一侧保留着燃烧的痕迹,这是八国联军留下的侵略中国罪行的真实记录;还有颐和园的龙凤松、新余的革命樟、江永的红军树、扎西的红豆杉…… 这些都记载了历史、见证了历史。
其次,古树名木蕴藏着浓郁的文化艺术光彩。中国许多古老而著名的树木被吟唱抒情,在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作用。例如,“扬州八大古怪艺术家”之一的李先生,曾有一幅名画“五仙松”,就是泰山著名松树的艺术代表;明清学者也根据古树创作了30多首诗词,“古树上危根,依天巧做门”“古树枝柯少,枯来复几春”“庭前有奇树,好鸟鸣喈喈”…… 这种古树名木的诗词非常多,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具有很高的人文旅游价值。
最后,古树名木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古树和名树有着奇特的姿态,苍劲而有力。它们古老典雅,色彩缤纷,镶嵌在名山古寺中。它们具有与景观和建筑相同的景观价值,是重要的景区旅游资源。它与山川,古建筑,构成了园林中的独特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例如,黄山风景区的“迎客松”。陕西黄陵的“轩辕柏”;泰山的“卧龙松”;登封少林寺的“秦武平风槐”等等,他们的身影,为景观园林增添了色彩,带来美丽的享受,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具有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国家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也非常重视。习总书记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仅是对环境保护提出的远大要求,也是对古树名木保护的一种期望,看到了小时候的那棵老树,就会回忆起久远的乡愁,所以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也是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
另外,全国绿化委员会专门出台了《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意见》<全绿字(2016)1号>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其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制定了古树名木的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完善保护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等。其中最后一条(十九)明确规定: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各部门(系统)要将古树名木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刊及各类新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宣传古树名木文化,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保护古树名木的自觉性。及时向社会发布古树名木保护信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组织编写发放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资料,提高宣传成效。
古树和人类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任何一棵树都要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过程,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不可抗拒。然而,通过研究古树老化的原因,人们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人工保护措施来延缓衰老阶段,延长树木的寿命,甚至促进它们的恢复和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树木对人类的益处。但由于古树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古树保护的图书资料非常缺乏,鉴于此,我们特邀请全国知名古树保护专家、以及多年从事古树保护工作一线工程师联合编写这套《古树名木保护大典》(全8册),每册约20万字,图文并茂,采用四色铜板纸印刷,具体分册如下:
◆综合卷:《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大典》(古树名木保护历史现状及人物)
◆资源卷:《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大典》(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文化卷:《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大典》(古树名木文化)
◆科技卷:《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大典》(古树名木保护技术)
◆工程卷:《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大典》(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实例)
◆应用卷:《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大典》(文创、绿美乡村建设)
◆法规卷:《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大典》(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
◆国际卷:《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大典》(国外古树保护历史现状)
总编委会
总顾问:(国家级以上、全国人大政协相关领导)
总编辑:(省部级或院士1人)
副总编:(司局级主管领导、专家、国务院参事2人)
编 委:(所有参与人员,排名不分先后20-30人)
各分卷主编:(知名专家教授)
作者团队简介
杨忠岐 理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参事。
贺 伟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森林病理,病原真菌分类,同时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子课题"枣树病害防治技术研究";主持北京市农业科技项目“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美国白蛾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主持北京市科委子课题“黄栌枯萎病无公害防治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梁 军 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和有害生物的电磁场生物学及林木健康状况的电指标评价研究。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北京市植物病理学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议专家;山东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副站长。
温俊宝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教授,林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主任,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常务委员、高等院校森林资源类与生命科学类森保组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新疆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检疫,森林害虫生态调控,林木种实害虫综合管理。
沈瑞祥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教授,历任普通植物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林业部科技委委员、林业部‘“八五”攻关课题“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负责单位负责人、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植物病理学报副主编、《森林病虫通讯》顾问、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篇植保卷编委、《病虫害防治绿皮书》主编等职。专长森林病理、菌物学。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沈应柏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北京林学会会员 、中国林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杨树委员会委员 、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骨干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三北’地区防护林植物材料抗逆性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林木抗旱机理及“三北”地区抗逆良种园建立的研究 “梁希”奖;三北’地区防护林植物材料抗逆性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志翔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标本馆馆长兼理科基地主任。担任第五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等职务。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主任,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野生植物研究室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植物学会理事,北京市农学会理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林业部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高等农林院校生命科学类系列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科技协会七届代表;中国留学基金会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
张佐双 北京公园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前北京植物园园长、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者。
张启翔 北京林业大学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863”等科研项目。有4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雷光春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教授,天合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IUCN保护区绿色名单中国评委会副主任,湿地与海洋保护区评审组组长、教育部高校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湿地生态文明分委会副主任、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近年来共主持/承担国家部委等科研项目30余项。
孙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水土保持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高等学校林科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委员”。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环境生态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大学本科生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水土保持原理及土地利用规划》、《水土流失调查及其评价》、《水土保持学》和《生态控制系统工程学》等为已在国内外科技刊物发表论文和译文80余篇,曾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刘晶岚 刘晶岚,女,博士,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现在主要从事自然保护的经济与政策;保护区成本效益分析;保护区和社区共管;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管理;公众在自然保护中的参与机制;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和政策;基于市场的自然保护激励机制、生态服务购买和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孙保平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荒漠化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人事部千百万人才工程,主持与参加完成《北京市生态建设规划》、《青海省生态建设规划》、 《科技部“十五”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规划》、《首都圈防沙治沙技术研究示范规划》等的编制工作。
王泽福 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
刘晓明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历史与理论教研室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访问教授,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中国理事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理事,国务院学位办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伊斯特伍德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美国中国传统园林研究院院长。
郭建斌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硕士生导师,获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毛乌素沙地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研究”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子专题“榆林沙区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铁铮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硕士学位,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博士学位。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校党委宣传部部长。
董 丽 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会员、北京园林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中国园艺学会蕨类植物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林业局花卉专家库成员,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顾问。“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
张厚江 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林联木材无损检测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木材无损检测大会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
关文彬 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行政许可评审专家、青海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顾问、云南省迪庆州规划顾问等。
李庆卫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园林专业、园艺专业盆景学主讲教师,对梅花蜡梅等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有深入研究, 担任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管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有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和专著9部。
赵 东 博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工程系主任兼工学院教工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CAE、木材力学和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赵燕东 女,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基础分会副主任委员、人工智能+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林业信息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机械学报》编委会委员。
杨 军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农学硕士,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博士,副教授,长期进行城市生态,城市林业和生态遥感上的研究。在使用以植被为主的绿色基础设施来缓解城市的生态问题的理论和实施措施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一定进展。在研究中构建了结合传统森林调查,遥感,和生态系统模型来研究城市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方法,为定量化研究城市森林的结构及功能提供了借鉴。
车少臣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有“飞絮医生”之称,采用打孔、注药、封孔三个步骤,注入药物“抑花一号”,杨柳就被施以“绝育手术”,第二年飞絮就神奇消失。这种“手术”既不影响树木健康,更不危害生态环境,如今不仅在市属公园使用,还走出北京,被推广至大庆、唐山、克拉玛依等城市。
夏鹏超 从事古树的避雷技术,研究一种为古树防雷要求设计的避雷针和避雷装置。包括:金属材料的接闪器;固定连接所述接闪器的轻型管体,所述轻型管体外表面绝缘并用于将避雷针固定到所述古树干枝顶端;埋在地下的接地体;引导线,所述引导线一端电连接接地体,另一端通过所述轻型管体内部与接闪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表面绝缘的轻型管体,将避雷针固定在古树上,弥补了古树用避雷针质量大的不足,减少了安装后对古树生长的负担,以及导电入地时对树表的损伤。
高云昆 北京市香山公园 教授级高工。
车少臣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北方园林植保研究、应用技术和产品研发,在生态化养护理念下都有哪些天敌在园林养护中被有效应用?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有哪些主要规律?都有哪些以生物防治、生态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无公害控制技术?为城市园林养护技术提供什么新理念?
骆会欣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产业化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曹恒星 北京名木成森古树名木养护工程公司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主讲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如何?古树名木保护中的技术层面有哪些问题经过讨论和实践后达成了共识?未来古树名木保护发展有哪些趋势?古树+,你做好准备了吗?
李庆卫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主讲国内外修剪技术存在哪些差距?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教训?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原则?以什么技术实施整形修剪与植物造景?
刘洋 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刘俊岭 巢阳 李文斌 郑一力 张成祥 李振宇 李国华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