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名园易建,古树难求▲北京名木成森圆明园古树保护方案深受专家组好评
近日,北京圆明园举行古树保护论证会,专家组就古树衰弱原因、古树安全隐患、古树立地生长环境和树体创伤腐朽等突出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专家组成员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组先后查看了本次项目涉及的27株古树的生长现状,听取了管理处的情况汇报和北京名木成森古树名木养护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名木成森”)的保护设计方案汇报。
据北京名木成森副总经理高杰介绍,本次方案设计完全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制定,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措施,找准古树致衰濒危的因素;按照“一树一方案”的原则,力求以对症下药、科学合理、高效务实的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古树安全隐患、立地生长环境差和树体创伤腐朽等突出问题,干预古树衰弱的进程,稳定并逐渐恢复树势。
论证会现场
专家组一致认为,北京名木成森的保护设计方案,对古树衰弱的原因分析透彻,提出的保护设计方案可行。
专家们表示,保护古树不仅是对古树生命的延续、应体现出皇家园林的气质,也是对游人及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负责,更是对优秀文化传承的保护。
圆明园以其体现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圆明园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从英法联军洗劫到八国联军劫掠,无不使园内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严重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圆明园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古建筑群,被破坏的建筑作为遗址公园逐渐得到保护。
至于被破坏的古树名木,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古树名木生长周期缓慢,一旦遭受严重破坏,很难恢复。当务之急,就是保护好现存的每一棵古树名木。
“名园易建,古树难求。” 圆明园现存的古树,历史悠久,是圆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圆明园历史的最好见证者,记录着圆明园的发展变迁,记录着这一方水土的繁衍生息历程。


中国绿色时报电子版
专家们极为看重圆明园古树保护的非凡意义。圆明园因古树而显得厚重、沉稳,古树因园内的建筑而不朽,尤其是园内众多木结构建筑,与园内古树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成为圆明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思想内涵。
目前,圆明园内部分古树生长状况不容乐观。在某种意义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就是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
北京名木成森技术雄厚,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濒危植物保护的树木健康管理国际权威平台机构,曾发起参与编制国标《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工程技术规范》(GB/T51168-2016)、河北省地标《古树名木养护管理与复壮技术规范》(DB13(J)/T208-2016),还是中国古树名木抢救与复壮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发起单位。
10多年来,通过北京名木成森的专业技术措施,我国南北地区一大批古树名木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许多原本濒危的古树得到保护。借助专业技术、科学手段,圆明园期待园内古树保护再上新台阶。